中国建材报 评论员 敖 娟
漫漫丝路,泽遗千年。
从2100多年前开始,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盛载我国的丝织品、美玉、宝石、陶瓷……将中华民族的精美产品与优秀文化,源源不断地向世界传播。
2015年春天,古老的丝绸之路酝酿着新的故事。 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个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于 2013年首倡的战略构想,政策导向明晰,正式进入务实阶段。
“一带一路”,给建材行业带来新的憧憬,中国的水泥、陶瓷、玻璃、绿色建材、各种新兴材料……将更广泛地与世界交流,与国际接轨。
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建材行业迎来“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历史性重大机遇。
一个国家企业的发展,通常循着由国内市场导向转向国际市场导向,再由国际市场导向转向海外生产经营导向的路径发展。
我国建材行业企业长期以来经营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企业执着于国内市场投资与收益。过渡投资导致产量过多,重复建设导致过渡竞争,市场饱和导致产能过剩,水泥,玻璃成为政策部分防治“重复建设”或“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积极拓展对外发展空间,成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一个主要任务。
要巩固扩大国际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类贸易促进活动,创新国际贸易方式,拓展对外工程承包领域,提升对外承包工程质量和效益。
要扩大对外投资合作,鼓励优势企业以多种方式“走出去”,优化制造产地分布,消化国内产能。建立健全贸易投资平台和“走出去”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发挥水泥、平板玻璃等产业的技术、装备、规模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加强与周边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外投资,建设境外生产基地,提高企业跨国经营水平,拓展国际发展新空间。
国际化、多元化、创新型、开放式——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意味着打造海外战略升级版,提升我国建材行业在国际领域的话语权。
“一带一路”,无疑是当前中国建材行业深度融入世界建材市场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内需和外需双轮驱动,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内需提振。“一带一路”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必将拉动建材产品需求,同时又能很好地刺激上下游产业链,进而利好整个建材行业。“一带一路”相关省份相对集中的东南、西北地区的建材企业更加受益。
外需强劲。“一带一路”周边的多数发展中国家近年经济增长放缓,基础建设相对落后,期待合作共赢,区域内供需双方对建材产品都有着多元化的迫切需求。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贸易出口市场是很好的抓手。
近年来,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受制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企业在海外投资虽多但对项目的实际控制能力不足。“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改善投资环境,给建材行业海外项目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注入新的活力。合作模式从一对一的单点合作向一对多的整体协同行动转变,机遇空前,不仅拓展了原材料进出口运输通道、促进海外战略升级,而且随着区域内项目的落实和推进,中间建材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将逐步提升。
多年来,中国乃至亚洲对国际建材标准的形成和制定,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一带一路”大格局的建立,为中国乃至亚洲建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中国在世界建材市场舞台上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于我国建材行业构建新的全球市场格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面对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建材企业如何把握?
——靠技术提升、结构调整和商业模式创新,拉动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增强海外战略布局的主动性。调整海外发展战略,通过在海外当地建立生产工厂、实行技术输出等方式开拓市场,改变单纯产品出口的发展模式,逐步从制造业低端走向高端。
——着力推动从国内发展向全球整合转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拓展发展空间,通过企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中国建材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增强抗风险能力。首先是出国投资风险大于国内投资,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其次,地缘政治风险不可忽视。“一带一路”是需要10年以上时间推进的大工程,这些风险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不确定性,必须未雨绸缪,妥善应对。再者,要避免将国内的发展模式推广至丝路沿途的国家,引发丝路区域的产能过剩。
——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方式,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头作用,吸引上下游产业链的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布局,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立起互惠双赢的利益共同体。
2015年,“一带一路”早期实施的元年,也是中国新经济外交的开拓之年。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原材料产业的建材业,必定会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利好。身处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建材行业的精彩故事刚刚开始。